智能手机操作卡壳、线上挂号一筹莫展、扫码支付频频受阻……面对这些银发族常见的数字困境,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“青·行知”银龄数字暖途社会实践团主动出击。7月中旬,团队深入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、永林社区、燎原社区及周边村落,通过问卷、深度访谈和沉浸式观察,解码银发族“触网”难题,探寻温暖助老新路径。
探访罗岭:触摸银发生活的“数字温度”与“冰冷屏障”
在罗岭镇的走访中,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了数字技术带给银发族的“双面光景”。
“看,这是我拍的黄梅戏视频,好多人给我点赞!”一位老人兴奋地向成员展示手机里的短视频,眼中闪烁着自豪。团队成员欣喜地发现,不少银发族已熟练运用社交软件联络亲友、获取资讯,甚至直播展示才艺,数字生活显著提升了他们的自主感与幸福感。
然而,笑容背后亦有无奈。“孩子教了好多遍,这打车软件还是用不来……”面对复杂的操作界面和日渐模糊的视力,另一位老人的叹息让成员揪心。实践团清晰地看到:硬件普及并未弥合“数字鸿沟”,操作门槛高、适老化不足正将部分渴望融入的银发族拒之门外。

聚焦社区:记录基层助老的“暖心尝试”与“成长烦恼”
带着罗岭镇的发现,团队转战永林、燎原社区及两邓故居,深度“解剖”基层助老实践。
在永林社区活动室,成员们记录下温暖一幕:社区志愿者正手把手教老人发送第一条微信语音。“一对一入户教、发操作指南、建‘银龄档案’跟踪,我们想了很多办法。”永林社区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道。燎原社区的“智慧课堂”上,成员们帮助银发族专注学习扫码支付,成就感洋溢在脸上。
但实践团也敏锐捕捉到瓶颈,“教几次容易,但长期系统性的支持较难。零散的教学如果能升级为可持续、个性化的体系,有更多专业和多样化指导才能解决这些问题,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尝试的突破口。”团队成员23级3班路瑶说到。

深入村组:聆听田野深处的“真实回声”与“深层困境”
为获取最原生态的声音,成员们深入散落村组,叩开一户户家门,分散调研。
“学得慢,怕按错了花钱……”面对成员耐心询问,新民行政村独居老人刘奶奶道出心底顾虑。与数十位银发族及家属的深度访谈,让实践团成员十分感慨。“生理与文化是‘拦路虎’,视力听力衰退、文化程度限制,这些都让银发族学习新技术举步维艰。”实践团成员23级3班高鸽说到。

“当老人颤抖的手终于成功拨出视频通话,眼里的光让我瞬间懂了实践的意义!”实践团成员23级3班陶乐说到。本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,弥合数字鸿沟需技术与人文关怀并重。未来,“青·行知”银龄数字暖途社会实践团将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助老模式,助力银发族跨越数字障碍,共享时代便利,实现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目标。
(撰稿:袁梦 黄芳雅 摄影:喻欣欣 陶乐 审核:吕勉 邹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