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7日至7月1日,“青·传承”马克思主义学院——“古韵陶风·狮岭匠心”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狮岭村,针对狮岭龙窑制陶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,开展了实地调研。
深入一线,直面传承困局,洞悉产业痛点
实践团首站抵达狮岭龙窑古窑遗址,与当地非遗传承人、资深陶工及村民进行深入访谈。传承人指出,城镇化加速导致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,制陶技艺“后继无人”,严重制约了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。个体经营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市场,但缺乏系统性传承保障。从业者反映行业面临人力、物力、财力“三高”难题:烧窑技术不稳定、窑体维修成本高昂,传统产品笨重易损、造型与现代审美脱节,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,传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举步维艰,难以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,成为乡村振兴中亟待破解的难题。

倾听民声,把脉公众认知,挖掘振兴潜力
为更全面地掌握社会公众对狮岭古陶技艺的认知与态度,实践团在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、树蛙部落等地及当地手工艺人聚集地发放了调查问卷,并进行了现场访谈。结果显示,多数受访者高度认可狮岭古陶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底蕴,视其为宝贵文化遗产,肯定树蛙部落等创新载体的推广作用。同时,受访者指出宣传力度不足、品牌知名度有限、年轻群体参与度低是短板。尽管挑战重重,受访者仍对古陶技艺的未来抱有期待,希望其能通过创新转型焕发新生,并带动乡村文旅融合、提升乡村文化吸引力。

青春献策,共谋活化新篇,描画发展蓝图
基于充分调研,实践团结合专业知识与青年视角,系统性地提出了助力技艺活化、赋能乡村振兴的“青春方案”。此次调研使成员深刻认识到,非遗活态传承是推动乡村文化、产业、人才振兴的关键,其困境是乡村发展瓶颈的缩影。团队将继续完善调研报告,深化研究,为狮岭龙窑千年窑火续新篇,为狮岭村振兴注入青春动力。
(撰稿:徐丽清 高笃睿琪 摄影:谢瑞 江玉祺 审核:吕勉 邹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