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下乡】 安庆师范大学学子赴边疆支教 共铸民族团结之魂

作者: 时间:2025-08-06 点击数:

近日,“青·传承”安庆师范大学赴西藏及新疆皮山县“时空接力支教路 同心共筑中华魂”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0名同学,分赴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和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,开展为期两周的支教调研与文化交流活动。团队以“时空接力支教路,同心共筑中华魂”为主题,通过课堂教学、口述史访谈、文化体验、纪录片拍摄等方式,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,探寻民族团结的“青春密码”。

支教:课堂共育团结花

7月上旬,实践团在改则县第二小学开设特色课程。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主题思政课上,队员们以优秀校友刘张龙扎根西藏支教19年的故事为切入点,开展了“老照片里的支教故事”“现在的我们接力行”等互动环节,引导学生感悟“一代代支教人如同格桑花种子,在雪域高原开出团结之花”的深刻内涵。“趣味科学里的民族智慧”融合课上,汉族榫卯工艺与藏族唐卡矿物颜料知识碰撞出火花,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体会到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;“黄梅戏与藏戏对话”文化体验课上,队员教唱黄梅戏《天仙配》经典选段,学生也跳起藏戏“雄狮登步”。婉转的黄梅戏与豪放的藏戏舞步交织,引发课堂上掌声笑声不断。

调研:史脉传承接力魂

7月中旬,实践团队兵分两路展开深度调研。一组前往改则县档案馆、文化站梳理20年来援藏支教的教案、照片与媒体报道,记录“老带新”传帮带故事;另一路走访当地藏族教师、退休干部与学生家长,挖掘到了“为藏族学生补课到深夜”“带学生看天安门升旗视频”等感人细节。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,队员思想政治教育2024级2班强巴卓嘎感慨:“当我们看到1998年第一批支教老师的备课本上写着‘缺氧不缺精神’时,突然明白‘时空接力’不仅是资料的延续,更是精神的传承。”这些丰富的口述史资料,也为后续制作纪录片《时空接力支教路》积累了鲜活素材。

文化:双向共筑同心桥

实践期间,实践团深入当地牧民家中,与藏族阿妈学打酥油茶、跳锅庄舞,在“拉家常”中倾听家长心声。“希望孩子学好普通话,将来去内地看看,但也要记住我们的根。”牧民多吉的话让队员思想政治教育2024级1班陈果深受触动,她感叹:“民族团结不是单向的‘给予’,而是心与心的双向奔赴。”在团队联合当地师生举办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联欢会上,汉族队员的书法作品“同心共筑中国梦”与藏族学生的唐卡“吉祥八宝”同台展示。全场齐跳锅庄舞的场景被镜头定格,成为纪录片中最温暖的画面。

“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,民族团结既是宏大的叙事,更是支教老师翻山越岭的一串串脚印、是边疆孩子学会的第一句普通话、是婉约的黄梅戏与豪放的藏戏的合唱。”团队负责人24级学科思政杨颖媛表示,未来团队将持续推进“校友回访授课”“云端支教”等项目,让青春接力棒在雪域高原传得更远。(撰稿:强巴卓嘎  摄影:李康乐   编辑:吕勉   审核:吕勉 邹斌)

版权所有: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地址:中国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北路1318号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:246133